ARTC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的「無人自駕技術」,加上六和機械、和緯公司聯手打造的「超級小巴」,究竟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在 2323 年 AMPA「台北國際車用電子展覽會」上,這輛擁有滿滿黑科技的無人自駕小巴曝光了!

整車 95% 由台灣自行生產製造的無人自駕小巴,是由 ARTC 車輛中心協請六和機械、和緯車輛技術公司共同打造。
車體部分:
- 六和機械:主要負責全鋁化底盤、輪圈、車體等結構部分。
- 和緯公司:負責打造三電(驅動系統、控制系統、電池系統)。
- 另整合國內廠商共同合作:比如儀表板、馬達等。
而經過這些年的整合與磨合,台灣電動車的爆發力驚人,他們發現,其實不只有汽車大廠才有能力造電動車;和緯車輛技術公司透露最新消息,以無人自駕小巴來說,明年就可以規劃量產,但初期只會少量生產,等到後年步入軌道,就可以依照訂單大規模生產。

至於「ARTC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更是深藏不露。目前車輛中心的自駕技術,已經有能力、且成熟廣泛地應用在油車、電動車上,而且車輛中心當前關於自動駕駛的技術養分已經是台灣走在最前面的,擁有 Level 4 的技術,確實可以將自駕應用在實際道路上。

搭載 ARTC 自駕系統的無人小巴,「光達、雷達、攝影機」就像是它的眼睛。小巴搭載的光學雷達 LiDAR 擁有 32 線多線設計,能測量與目標之間往返所需的時間,並生成 3D 立體點雲圖像,同時提供空間位置和深度資訊以識別、分類和追蹤運動對象;但光達不會知道那是什麼東西,其辨識工作則交由攝影機去判斷。 {{promo_picture}}

最後「眼睛」取得的資訊,則交給「大腦」去思考如何處理!自駕系統的大腦就是工業電腦 IPC,直接安裝在小巴上的隱蔽處,所有來自感測器的資訊、行車紀錄等訊息經由工業電腦運算處理,然後發送命令給方向盤、煞車、油門等等,去控制車輛、進行自動駕駛!

目前 ARTC 車輛中心推出的無人自駕小巴,已經開始於墾丁國家公園作接駁旅客的工作,也有在彰濱工業區上路運行;以彰濱工業區為例,該處為開放性場域、人車混流,更能展現優異的無人自駕技術。

台灣擁有研發自駕技術的單位如今百花齊放,除了ARTC 車輛中心外,還有工研院,以及民間企業像是勤崴國際科技等,像是包括台積電南科廠、桃園虎頭山創新園區、新北市淡海等地,都有無人車實際上路運行的例子,所以就「自動駕駛技術」而言,國外的月亮真的沒有比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