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5 日,對馬斯克、對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是一個令人興奮且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第 100 萬輛特斯拉電動車,剛完美生產完畢下生產線。

上海超級工廠的成就,對於特斯拉、甚至是整個電動車的歷史,都是一段難以超越的故事。
該工廠從 2018 年 12 月開始施工,到 2019 年 12 月開始生產,在工廠運作短短兩年內,就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且生產率最高的電動車工廠,2021 年結束前生產率超過 80 萬輛,而到今天正式突破 100 萬輛。

對特斯拉而言,八月是個「破記錄」的光榮月,除了幾天前才剛破「特斯拉成立至今累計生產共 300 萬輛電動車」的紀錄,如今上海工廠再錦上添花,而這個里程碑象徵著如今每三輛特斯拉,就有一輛新車生產自上海工廠,這也是為什麼馬斯克讓上海工廠作為特斯拉新的出口樞紐。
目前上海工廠只生產 Model 3 和 Model Y,預計明年會再進行產線擴充。 {{promo_picture}}
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透露,「上海工廠供應鏈本地化率已經超過 95%,員工 99.99% 都是中國人」,所以上海工廠可以說是高度「中國化」、濃濃「中國味」;就以今天的百萬輛紀念儀式,既簡短又溫馨,不一會兒功夫員工又各自回到崗位,整個工廠又如常地重新忙碌起來,完全符合現在中國人兢兢業業、努力拚經濟的性格與氛圍。

特斯拉第二季財報顯示,在特斯拉全球眾多超級工廠之中,上海超級工廠是產能最高的,目前主要生產 Model 3 和 Model Y,可年產 75 萬輛車;第二名為加州超級工廠,主要生產Model 3、Model S 及 Model X ,年產能為 65 萬輛左右;而柏林工廠和德州工廠由於建造時間不長,它們的年產能目前在 25 萬輛左右。

上海工廠表現得如此突出,其實還是有些成功的撇步!以工廠二樓的辦公區域來說,你很難想像這家公司從高層到身為小小螺絲釘的基層員工,都沒有設置任何獨立的辦公室,這對喜歡講官場文化、大排場的中國社會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在上海工廠裡工作的夥伴大家平起平坐,隨時可以看到彼此的工作狀態,其實這樣的精神就與馬斯克創業初期一樣,隨時窩在工廠裡,累了就打地鋪睡覺,沒架子、不管行頭,只有充滿幹勁的努力工作。

而就在台灣為了保護汽車產業、為了滿滿的台灣價值拒絕「中國製造」的整車進口時,台灣消費者除了只能購買更貴的歐美日韓進口車(遙遠的運費等全加總在車價裡讓消費者自行吸收)、或是設置在東南亞地區生產線所造出來的車子外,種種自我設限的政策,讓台灣如同矇著眼睛,在全世界電動車事業剛起飛的階段,台灣鮮少企業跟上腳步。 {{promo_video}}
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為例,它已讓上海、蘇州、寧波、南通等地區形成了匯聚電池、車用晶片、自動駕駛系統、內飾、精密加工等電動車零部件的完整生態鏈,如果再加入汽車美容、貼膜、改裝車等周邊產業,何止一條龍,根本是打通所有汽車產業鏈。更重要的,這已經不僅只是讓「上海出品」的特斯拉有光,進而連帶激化、活絡整個中國電動車產業。